【营商环境】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来看这些部门的新做法、新举措→

发布时间:2024-08-22 11:55:41    浏览:

  市发展改革委介绍,《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五大行动,共28大项150小项任务举措。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国际商事仲裁、公共法律服务、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等企业服务能级……来看上海这些部门的新做法、新举措↓

  市知识产权局:上海持续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工作,助力企业高质量“走出去”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与市贸促会共同印发《关于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供给。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依托本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对成功开展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和侵权纠纷应对的符合条件的本市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资助,指导浦东新区等推出知识产权海外综合保险创新产品,助力降低维权成本。

  二是建立服务网络。重点聚焦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实际需求,建立“3+5+34”的服务网络。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先后设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上海分中心、浦东分中心、奉贤分中心;在纽约、迪拜、东京、马德里、慕尼黑建设运行5家上海企业海外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在本市重点园区、大型企业、电商平台设立34家维权援助工作站,为企业出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服务。

  三是加强应对指导。针对出海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共性问题,发布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与纠纷应对、“一带一路”专利商标申请等实务指南,推出维权需求企业库、海外法律法规库、纠纷应对案例库等。开展知识产权公益数据库项目,支持中小企业便捷查询全球专利、商标等数据。联合专业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海外案件监测,加快建设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指导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和应对海外纠纷,加强风险防控。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持续健全海外知识产权专家顾问制度,建立一支近80人的海外纠纷应对指导专家团队,及时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建立维权“特派员”制度,定期进驻维权援助工作站开展专业服务。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联合建立海外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共建海外维权援助基地,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指导培训。发挥WIPO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等专业机构的作用,通过仲裁和调解方式解决涉外知识产权纠纷。

  浦东:从伦敦改为上海,全国首例外方当事人申请在华进行的临时仲裁案在浦东签约

  8月15日下午,英国某知名行业协会与浦东某航运公司签署了临时仲裁协议,该案正式进入仲裁程序。从开始了解上海临时仲裁规则到签署协议,双方仅用时15天。

  相比于诉讼和调解,仲裁一直是国际航运界解决海事争议的首选。而临时仲裁比机构仲裁的历史更悠久,除了具有专业、高效、保密等特点,还因价格更低、满意度更高,在海事领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本案是全国首例外方当事人申请在中国开展临时仲裁的案件。双方当事人原约定在伦敦仲裁,现选择在浦东开展临时仲裁,这是浦东制度型开放的正向回馈,也是上海仲裁国际公信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真实写照。”浦东新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说。

  此次英国该行业协会与浦东公司原先约定选用伦敦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LCIA仲裁规则),适用英国法,在英国伦敦仲裁。但综合考虑涉案金额、时间成本等因素,双方补充约定选用8月1日新发布的上海仲裁协会临时仲裁规则,适用中国法,以上海为仲裁地、浦东新区为开庭地,共同选定了一位海事领域专家担任本案独任仲裁员。

  与机构仲裁不同,临时仲裁主要聚焦涉外海商海事纠纷的快速处理。当事人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自行选择仲裁员,约定适用规则和审理方式等,这也是世界通行的争议解决方式之一。

  虽然临时仲裁制度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长期以来,临时仲裁制度并未被我国现行《仲裁法》赋予合法性地位。近几年,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临时仲裁制度才开始在自贸区尝试。2023年12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在全国率先引入了仲裁地、临时仲裁等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仲裁制度规则。

  今年6月,上海市司法局出台了《上海市涉外商事海事临时仲裁推进办法(试行)》(简称《办法》),规定了临时仲裁适用范围、选定仲裁员和仲裁规则、仲裁程序推进和保障等,这是国内首个在地方层面上明确规定和认可“临时仲裁”制度的法律文件。《办法》中规定了三类可以在上海进行临时仲裁的涉外商事海事纠纷,本次的临时仲裁案件就适用了其中第二类“上海市浦东新区注册的企业和境外当事人之间的”浦东专款。

  当天下午,一场国际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智库沙龙也在陆家嘴同步举办。与会专家在交流中提到,大力发展国际海事仲裁,浦东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浦东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集聚了全产业链航运企业超过1.1万家和一批国际知名航运总部和航运功能性机构。2023年,浦东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市比重超90%。随着浦东对外贸易和航运业的发展,海事纠纷的化解需求越来越大,国际海事仲裁案源充足。

  此外,浦东也是全国仲裁机构集聚地,除了上仲、上国仲等本土仲裁机构,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等多家境外仲裁机构代表处等境外机构也选择落户浦东。去年,首家外国仲裁机构在华设立的业务机构——韩国大韩商事仲裁院上海中心也在浦东登记设立,使得浦东成为国际仲裁走进中国、中国仲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浦东要在创新海事仲裁规则制度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持续完善“临时仲裁”体制机制建设,同时进一步发挥中央立法授权优势,推进海事仲裁规则制度创新,打造功能集聚、服务健全的国际海商事争议解决法律服务生态圈。

  此次首例案件在浦东受理,除了制度保障,也离不开完善的涉外法治建设——双方当事人的代理律师均来自浦东的律所,他们选择的辅助仲裁机构也在浦东。这也是浦东高端法律服务资源集聚的一个缩影。

  自去年《服务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打造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承载区实施方案》出台以来,浦东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从功能集聚、人才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建设全球法律服务资源配置功能高地。

  位于陆家嘴、世博、临港的国际法律服务聚集区,分别服务于国际经济和金融贸易、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法律服务、新兴法律服务实践,多元布点,发挥国际法律服务集聚效应。位于浦东的亚太仲裁中心大厦,现在正在稳步建设,将成为国际争议解决机构的标志性平台载体——这些,都是浦东打造涉外法律服务新高地的“硬实力”。

  与之同步进行的,是人才的“软实力”建设。浦东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推进政律学研用协同,全力打造涉外法治人才高地。为了加强法治人才的培养培育,一方面,通过浦东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争议解决专家来浦东;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大对国际化仲裁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组织仲裁员、律师、调解员赴英国、新加坡等地区开展交流学习。

  下一步,浦东将继续发挥引领区制度创新优势,常态化推进“临时仲裁”工作,为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争议解决服务,全面打造亚太仲裁中心核心承载区,努力建设全球国际争议解决优选地。同时,还将进一步提高涉外法律服务质量,努力将浦东建设成为全球法律服务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和法律服务国际化的引领典范,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更多力量。

  商业秘密是企业宝贵的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保护商业秘密,就是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黄浦区自2023年获评第二批全国创新试点地区以来,在创新试点示范、部门协同保护、政校深度合作、长三角联动等方面持续发力,赋能企业发展、激发企业创新,既有亮点,又有看点。

  构筑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行政与司法联动,区法院、区市场监管局、区检院、区公安分局、区文化旅游局共同签署《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常态化开展商业秘密纠纷案件庭审、旁听、讲评“三合一”活动,深度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的办案水平。

  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下沉基层营商服务一线。全市首家街道(五里桥街道)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援助工作站针对商业秘密保护等提出十项具体措施等方式,共同助力企业织密“金钟罩”“铁布衫”。

  推动长三角跨区域联动共建。今年6月,黄浦区与杭州市、苏州市、芜湖市四地市场监管局共同签订了《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商业秘密保护试点共建合作协议》,围绕商业秘密协同保护、监管执法协作联动、特色资源共建共享、支持蚂蚁区块链商业秘密保护固证平台等技术平台共联互动等方面达成合作。

  发挥智库专家智力支持和实践支持作用。与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签署《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合作备忘录》,组织智库成员深度参与案件,通过司法实践案例分享、学术理论分析、鉴定技术细节把控,为案件办理提供新视角、新思路。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论坛、消费领域重点企业座谈、区质量奖孵化企业座谈,推广商业秘密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案例,提升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商业秘密保护的认识。

  提升区块链赋能商业秘密保护能力。在2023年“商密保”的基础上,叠加一键体检、合同签署、专家咨询、政策导引等功能模块,对商业秘密提供确权存证、维权取证、未侵权自证等多个方向的证据链服务,降低当事人在商业秘密维权和纠纷处理中举证取证的负担。

  做强“以案说法”黄浦商业秘密保护宣讲品牌。“以案说法”商业秘密保护讲堂作为黄浦商业秘密品牌项目,至今已开办12场。今年4月,“以案说法”商业秘密保护讲堂走进了老字号企业,推动老字号集团企业打造多产业全类型商业秘密保护范式。

  多种形式助力商业秘密保护服务质量提升。《商业秘密保护三十问》系列宣传活动,在支付宝“多懂一点”上线专题页,累计点击访问量约202万次,覆盖约60.1万人次。发布了《黄浦区竞争环境白皮书》,全面总结竞争执法成果,明确未来优化方向。

  下一步,黄浦市场监管局将在战略规划、创新模式、涉外保护方面下功夫,推动黄浦商业秘密保护整体保护水平的提升。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如何实现安全生产的高效监管,成为了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关注的重点。静安区应急管理局作为应急管理的中坚力量,正在通过创新的执法模式和灵活的监管手段,为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服务。通过定制“安全体检套餐”、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强法律知识普及以及推行柔性执法,提升了安全监管的效率,优化了营商环境。

  依托“上海市统一综合执法系统”等大数据平台中历年的执法数据,总结归纳不同行业企业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从15个常规综合检查项目中,根据各家企业自身的性质确定检查事项,“一企一方案”提前制定“安全检查套餐”,将方案上传至系统中并通知企业,让企业提前知晓。涉及其他主管部门的情形,比如涉及商超检查,则会同商务、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一起进行联合上门,加强部门间协作联动,防止多次上门,以减轻企业的负担。

  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实施了差异化监管,对于安全隐患的排查更具针对性。例如,在静安区的酒店行业,根据酒店的规模和是否通过酒店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监管策略。对于通过评审的大型酒店,重点检查其台账和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而其他酒店,则以现场状况的检查为监管侧重点,引导其建章立制,改善安全生产现状。

  除现场检查外,针对实际经营地较远的企业,结合线上应用、远程连线等方式对企业开展非现场检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核验台账等信息,避免企业来回跑。

  为提高普法的精准性,以近期多发的安全事件、季节性易发的安全隐患等,或是在特殊的节假日、恶劣天气等时点前,选择对应的主题在“静安应急”公众号进行案例分析普法,做好事前提醒和预防。比如,在霜冻天气对加油站用水安全进行全面上门排查告知,防止水管冻裂对加油站站区安全产生影响。同时,结合线下法律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多渠道的普法。例如,有限空间专项法规修订后,组织专门的新规普法培训,让企业及时知晓政策变化。内部举办执法人员安全生产普法“充电站”,让执法人员对安全生产领域最新的的法律法规了然于胸,确保对企普法的准确性。

  处罚不是最终目的,除了做到事理、法理、道理、情理“四理讲清”的高标准外,执法大队坚持奉行“店小二”作风和暖心服务原则,避免过多的说教式执法,执法人员站在企业角度换位思考,尽量引导企业自觉守法、主动整改。对于轻微违法的企业,以教促改,倡导首违不罚,轻微免罚,耐心细致开展普法教育。例如,2024年7月检查发现,某物业公司未记录园区内部分重点设施设备的隐患排查情况,鉴于该企业为首次违法且未造成危害后果并及时改正,对该企业免于处罚。

  为确保执法过程的透明,严格落实执法信息“双公示”制度。每月在官网上提前公示下月的执法对象名单,并通过电话等方式提前告知企业。同时,利用“检查码”和“现场检查通知书”等方式,事先通知企业相关检查信息。通过合理安排“检查码”信息录入环节的时间,优化企业用码流程,尽可能为企业迎检送去便利。被检查对象可以通过扫码或接收短信,详细了解执法信息并评价打分,反馈真实感受,保障了企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下一步,静安区应急管理局将继续加强执法创新和监管增效。通过不断优化执法检查的流程,提升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加强企业对执法工作的信任,以此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浦:建立“工会+法院”新机制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上榜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日前,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发布(2024年第6期),上海市杨浦区的案例“上海杨浦区建立‘工会+法院’新机制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上榜。在上海市总工会指导下,杨浦区总工会与区人民法院建立《“工会+法院”共同推动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同时“工会+法院新就业形态纠纷调解工作室”“家门口法庭——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室”两个工作室成立,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便捷法律服务。

  一是探索全新机制内容,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新签订的《上海市杨浦区“工会+法院”共同推动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共有七项内容,其同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将司法建议与“一函两书”有机结合、建立法援+就业联动机制为新探索内容。在共同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区法院在立案前接收的涉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案件,可通过委派调解的方式交给区总工会开展调解。对于涉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的群体性案件,区法院提供高效司法保障;对于充分发挥“一函两书”作用方面,区法院积极支持区总工会履行劳动法律监督法定职能,根据需要出具司法建议书,配合增强工会“一函两书”落地效能;在建立法援+就业联动机制方面,区法院在处理案件中,预估到职工与用人单位有可能解除劳动合同风险的,及时告知区总工会,区总工会适时介入工会就业帮扶,降低劳动争议带来的社会影响。把“诉”的权威性与“调”的便利性有机结合,提升劳动解纷效能。

  二是共同发布典型案例,提升基层组织调解能力。杨浦区总工会围绕“绩效考核能否作为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认定依据、如何计算生育津贴差额、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是否属于工伤”等发布了五律援助典型案例,杨浦区人民法院围绕“解除劳动合同未先通知工会的系程序瑕疵、试用期主播直播话术违规构成不符录用条件、用人单位违法解除三期女工应恢复劳动关系”等发布了五大劳动争议纠纷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引导审判实践,对于切实提高劳动争议案件办理质效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三是机制建立取得实效,积极践行“枫桥经验”。机制建立后,区总工会建立完善了一支由律师、优秀工会干部25人组成的调解员队伍,接受法院委托工会调解案件186件,调解成功165件,有效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对一家存在劳动用工违法行为的单位,法院和工会同步出具了司法建议书和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共同督促用工单位进行整改;“工会+法院新就业形态纠纷调解工作室”“家门口法庭——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室”在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挂牌并正式运营后,接待职工群众咨询、就地调解。从线上走到线下,两个实体平台进一步打通线下流转环节,实现诉调无缝对接,进一步做好劳动争议纠纷调解工作,有效推进矛盾纠纷前端治理、源头解纷。

  下一步工作中,工会和法院双方将继续发挥出优势叠加效能,进一步巩固机制签订成果,充分用好沟通联络、信息共享、同堂培训、法宣联动及法援+就业等合作机制,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贯穿于劳动争议协商、诉讼全过程,打通劳动争议化解的“最后一公里”,凝心聚力推动杨浦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工作提质增效,携手护航法治营商环境。

  注重发挥区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市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平台作用,让各类经营主体的普遍性需求和针对性意见准确反映到相关立法项目中。统筹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政策清理工作,依法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基层法治观察活动。

  加强与太仓市、昆山市司法局沟通互联,进一步推动“嘉昆太”法治建设法治保障法律服务一体化联动共建。加强毗邻区域矛盾纠纷协同化解,在案情调查、信息核查、劝说疏导、文书送达等方面开展合作。

  督促各行政执法部门严格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提升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的能力水平。

  督促各行政执法部门落实本市规范行政检查的相关规定。督促各部门按要求公开年度行政检查计划,强化社会监督。依托全市统一综合执法系统,监督各行政执法部门在行政检查领域运用好“检查码”。

  督促各部门落实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工作要求,推动各行政执法部门做好违法信息的及时、全量归集工作。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本市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总目录。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功能,强化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合规经营、劳动用工等方面法律帮助的作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持续开展“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在“嘉定法宝”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企业法律服务”板块,精准回应企业需求。

  培育、促进品牌专精型律所,提升商事、知识产权和涉外律师事务等高端优质法律服务能力。推动中小型律师事务所健康发展,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落实支持律师事务所“走出去”政策,助力企业出海。

  拓展公证业务领域,深化“一次都不跑,最多跑一次”公证场景应用,进一步压缩公证办理期限。探索运用基于区块链的长三角区域公证异地协查功能。指导司法鉴定机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司法鉴定服务项目收费标准。

  推动商事司法资源下沉,依托全区12个街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打造一站式商事法律服务平台。探索在商事调解活动中兼容市场主体的调解服务,实现政府调解组织与地方法律服务单位之间的协作联动,打造嘉定特色商事调解品牌。

  与区人民检察院签署《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因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请假外出管理办法(试行)》,形成优化涉企矫正对象经营性外出审批管理意见12条。

  制定发布《嘉定区2024年度重点普法目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纳入普法宣传内容。结合第四届“嘉定法宝杯”嘉定区法治文化节、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法宣节点,持续深入开展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组织开展“法治暖企 护航营商”2024年嘉定区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服务行动暨上海司法行政“法治先锋”进园区专场报告会。

  制定发布《2024年嘉定区“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任务清单》,宣传贯彻新修订的《行政执法过程中精准普法工作规范》区级标准,推动全过程实时普法、精准普法、以案普法,引导经营主体更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组织各行政执法部门积极参与本市涉经营主体行政执法典型案例评选活动。组织各区级相关部门制定企业生产经营重点监管事项指引,给予企业精准有效指导。广泛组织发动企业法律工作者积极参加第八届企业法务技能大赛,切实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

  上海市公安局“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日前召开,会后,由多家媒体组成的记者团走进松江区“蓝鲸”护企工作站,实地了解该工作站在护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实践。

  “蓝鲸”护企工作站是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与市工商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企业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专业对企服务平台。松江区“蓝鲸”护企工作站设立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是松江公安融入长三角区域警务一体化、护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企业发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载体。工作站以“多元防、快侦破、按需服”为目标,结合“六零”工作法,即警企沟通“零距离”、法治宣传“零死角”、风险预警“零盲区”、打击犯罪“零容忍”、护航发展“零缺位”、用心服务“零投诉”,竭力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企业提供一个优良的营商环境。

  “蓝鲸”护企工作站的设立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工作站的设立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一场及时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给我们民营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法务总监表示,工作站坚定了企业继续扎根长三角的信心和决心。上海卓昕瑞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表示,“蓝鲸”护企工作站的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法律服务的壁垒,将法律咨询、合规指导、案件处理等多个环节有机整合在一起,企业无需再为寻找合适的法律资源而奔波,通过工作站这一平台,即可享受到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据了解,“蓝鲸”护企工作站设立以来,警方通过走访企业,主动听取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诉求,为企业提供法律帮助,同时搜集梳理了一批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经济犯罪线索,并开展立案侦查,为企业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如今年3月,松江某企业在江苏省泰州市遭遇一起侵权案件。正是在工作站的协调下,泰州警方迅速立案侦查,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今年4月,工作站驻站民警至辖区某公司调研走访,企业反映公司资金流水有异常,驻站民警敏锐发现端倪,顺藤摸瓜查找出一员工职务侵占线索,迅速立案并开展调查,最终为企业追赃挽损400余万元。

  “为打破区域和部门壁垒,‘蓝鲸’护企工作站还牵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经侦部门签订了助企保畅《倡议书》,实现一站通办、一站互联、一站融合。”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表示。

  2024年以来,青浦公安坚决贯彻落实市局党委和区委区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系列部署要求,深耕公安主责主业,坚持“少踩刹车、多踩油门”,创新“公安助企服务包”等特色举措,扎实做足“助企护企安企”文章,以高水平安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定出台《青浦公安分局关于构筑“1+3”法治护航矩阵全面加强安商助企18项举措的实施意见》,多维提升打防服务能级。组建工作领导小组,配齐配强工作专班,围绕“长三角、进博会、虹桥枢纽”等国家战略,建立健全包干联系机制。

  工作专班多次召开警企恳谈会征求意见建议,形成5大类32项问题需求清单,挂账推进、逐个销项。其间,建立企业实时服务热线和专用群组,高效解决多起资金账户“涉诈”被误冻结、出入境紧急签注、高端人才落户、交通组织优化等“急难愁盼”问题。

  在区委政法委牵头下,加强与各行政部门联动协作,推动行刑衔接,严打食品药品、制假售假、环境污染等违法犯罪行为。2024年以来累计通过行刑衔接移送办理涉企案件18起。

  建立“局领导牵头、专业警种主抓、派出所助力”的涉企案件快侦快破机制,2024年先后破获多起假冒知名品牌注册商标等系列大案,摧毁犯罪团伙6个,抓获嫌疑人70余名。坚持追赃挽损与侦查办案并重,以严查职务侵占、商业贿赂等企业贪腐犯罪为重点,通过查控资金流向、会商复盘、跟踪督办、加快资金追缉退还,为企业纾困解难,2024年以来累计挽损率同比上升5.3%。

  围绕区“百强企业、突出贡献企业”,建立警情、案情常态化研判机制,完善涉企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库,发布预警防范信息和防范经济犯罪建议书38份,发挥网上警务室、公安提示函等作用,会同行业主管单位,帮助企业完善刑事风险内控机制。

  推动安全防范宣传,牵头指导各街镇反诈分中心依托“入职第一课”“开工第一课”等活动载体,通过小班化精准宣防、进企面对面提醒等方式,强化对企业管理、财会等重点岗位人员的安全防范教育培训。2024年以来累计深入全区重点企业15754次,开展“守护钱袋子·公益千万家”系列宣讲活动1657次,企业员工被诈骗案件数同比下降1.2%。

  组织社区民警发动企业内保、平安屋平安员,及时收集、主动上报涉企矛盾纠纷线索,会同司法、信访、人社等部门多元化解劳资纠纷等涉企矛盾纠纷150余起,有效消除不安定因素。

  依托本区“商务楼宇精细化管理平台”,探索建立“经侦网格化联络员”预警体系,线上全面掌握企业经营业态,先后查获10余家利用“套路加盟”实施诈骗的非法企业;线下会同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检查次数同比减少21%,实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针对本区快递物流、在建工地等企业用工及车辆通行需求大的实际,首创单位实口登记“花名册”机制,出台轻型载货汽车高峰时段进入城区等措施,得到企业一致好评。

  持续加大执法监督管理力度,巩固深化“三查一治”经侦执法监督工作,持续开展“积案化解”和涉企“挂案”专项清理,狠抓执法质量,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最大限度挽回企业经济损失。

  为深入贯彻习“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指示精神,推动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奉贤区司法局加快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完善公共法律服务配套供给,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是制定服务事项清单。区司法局以调研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找准司法行政部门服务企业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推出与企业法律服务密切相关的15个法律服务项目,全方位覆盖企业法律服务需求,为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提供指南。二是坚持资源统筹。加强与区经委、国资委等部门协作,结合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法治国企建设等,因地制宜建设园区公共法律服务“示范点位”12个。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出台《关于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紧盯法治建设中涉及营商环境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一是组建园区法律顾问团。设立法律咨询与风险防范、合同管理与合规建设、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商事纠纷调解,对接服务园区企业,梳理企业法律风险,提出法律建议。二是完善营商环境类法治观察点。多元发展园区企业法治观察员,推进法治观察网络建设,多视角、宽领域、零距离发现园区企业营商环境建设相关法治问题17个,解决8个。三是培育园区企业“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以园区企业按需“点单”和责任部门定期“配送”相结合模式,落实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举办讲座、问需座谈、法治文艺、以案释法等408场次。

  一是有力保护知识产权。专利领域依托同济大学、中科院分支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科研院所相关领域专家,基于AI技术,初步建立了主要行业、主要类型法律文书数据库,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快速有效固定与互联网、信息等类型证据,解决某些案件取证难的问题。二是成立园区商事调解中心。全区共有8家商事调解组织,如仲融民商事调解中心,现有专兼职调解员16人,具有数据合规及侵权、跨境商事纠纷、金融信贷纠纷、股权纠纷、合同纠纷等专业优势。三是打造企业“奉贤合规亮点”。常态化开展企业合规建设“五个一”活动。一堂合规授课辅导+一次面对面交流互动+一套合规指导手册+一次合规架构分析梳理+一段合规回访,对区内80余家企业提供合规建设指导服务。

  原标题:《【营商环境】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来看这些部门的新做法、新举措→》